口試

2016年04月27日 上午 09:27

社會亂象源自於「壓力」代替「禮讓」、「責備」代替「互動」

社會亂象源自於「壓力」代替「禮讓」、「責備」代替「互動」
1
0
0

跟同學上課練習時事題,從中討論到社會亂象,早期大家都說臺灣有「人情味」,現在看到台北捷運乘客在捷運報上有人投稿說台北捷運的乘客像「酷企鵝」,指大家都很「冷酷」,又有很多學生討論為什麼大部份的社會案件發生在台北比較多,我覺得這都和此議題有關。

印象中,早期臺灣社會人與人互動密切,吃完飯後大家聚在樹下聊天,喜歡散步,遇到熟人都會討論下近況;反觀,現在大樓林立,忙碌取代了互動,有些甚至鄰居住在隔壁,姓什麼?叫什麼?都不知道,就更不要講說互動了。在校園演講的過程中,走在高中職的校園中,看到爸爸教導孩子要認真努力讀書,不認真就會像旁邊打掃的工友一樣,難道這就是現代的另類教育?早期,在教高中職時,總教導學生不論在學校看到誰都要叫老師,於是我的學生保持這個習慣到大學、到社會。

常在來往上課的途中,不論是火車或汽車,博愛座佔用的問題,隨著輿論的壓力空出來了,但是空出來的並不是「禮讓」而是「壓力」,有時車上非常的擁擠,司機請大家有位置就先坐下來,需要再「讓座」,但是有些人因為「壓力太大」不敢坐,敢坐的老人家又一個人佔二個位置,這已經不是「禮讓」的本質了。

常遇到媽媽帶小孩坐大眾運輸工具,有時小孩通常難以控制,看到過好幾次,就有其它的乘客責備小孩,或很不友善的反應給媽媽影響到他,甚至罵小孩沒教養。遇到此問題更好的解決方式不是解決問題嗎?責備是無法解決問題。印象中,早期總會有人拿糖果、玩具出來幫忙安撫小朋友,或總是會看到其它小朋友會主動過來陪同一起玩,於是小朋友就不會吵鬧了。

如今,我們用「壓力」代替「禮讓」、「責備」代替「互動」,所以衍生出更多的社會亂象。許多人覺得「不被關心」、「壓力很大」。這些人的感受可能不是幻覺,而是現在社會真實給人們的印象。改變社會亂象與負面思考,是從你我的心改變開始,因為態度對了,行為就跟著對了,你我對了,其它人就跟著對了。社會需要什麼?社會就是需要你我的參與,與大家共勉之!

FB留言
TAKO留言
你尚未登入無法留言
讀取更多留言...